蚂蚁文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
最新网址:www.mayiwsk.com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

    --------------------------------------------------------------------------------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

    黄巾起义后,汉王朝权威渐渐崩溃,州郡割据之势于斯而兴。自黄巾起义到隋唐重新统一,中国整整400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乱史。魏晋南北朝许多制度与秦汉相较,只能用巨变来形容。巨变的许多萌芽在东汉末年,探究其中官职演变、尤其是军职演变的过程,应能见微知着。

    一、军职制度第一次严密化、制度化

    统辖军队的将军在两汉一般不常置,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贵,权臣常以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重号将军辅政。东汉中前期,度辽以及其它杂号将军皆秩二千石,与郡太守地位相等[1],除度辽外,其它杂号将军一般事罢即撤。将军既贵重,后来许多文职官僚也常常加重号将军,不统辖军队,只是作为殊荣而加赠。

    将军地位尊贵,与将军号少且不常置有关,但更主要是跟秦汉以来社会具有浓厚尚武精神有关。许多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也常因此自称将军,如黄巾的天公、地公、人公将军。东汉末,各割据势力无将军之号则不显其重,其中,朝廷封赠将军比私署贵重,其它军职也如此。

    战乱长期延续,将军等军职设置也趋泛滥及等级严密完善,原本职位、品阶合一的将军号也渐渐职阶分离,到南北朝,武散阶制度开始建立,直到隋唐宋,将军号渐不见重,宋朝甚至有八品武官称将军者。而到明清,武散阶制度名存实亡,将军号又才见重。

    汉代以“若干石”构成十七、八级的禄秩等级,中郎将、校尉、骑都尉、郡都尉禄秩均为比二千石,禄秩相当[2]。随军队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军旅常设,原来的军职明显不足,因此,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逐渐增多,而军事指挥体制上的需要也将各种军职按照一定等级排列起来,这些趋势由地方开始,最终在建安年间由曹操通过汉王朝中央政府集其大成,并系统化、制度化。

    黄巾起义始,几位汉朝将领都以中郎将、持节之职带兵镇压起义军,象曹操以骑都尉之职归左中郎将统辖,再如董卓与关东军战,部下也是以中郎将指挥校尉。这些都说明中郎将地位已经渐渐升高,位在校尉、都尉之上。

    初期,增设的军职主要是杂号中郎将、校尉、都尉,杂号将军还是很少,因为许多割据势力首领自身也才是杂号将军,例如孙权长期都是以讨虏将军割据江东,赤壁战后,刘备方表权行车骑将军;而曹操在建安前也长期为杂号将军。到了建安后期,杂号将军增多,两汉比较久远的杂号将军,如四征、伏波、度辽等,地位也比后设的尊贵,例如夏侯惇曾以伏波将军都督二十六军,夏侯渊以征西将军坐镇关中、汉中。而征镇安平等将军号,随着曹魏都督制的建立,地位也逐渐升高,而原本尊贵的前后左右将军地位则逐渐下降,不过这已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总之,直到东汉结束,将军号虽然开始增多,但是将军职位还是为时人所重,不单重号将军,杂号将军的地位也依然很高。

    校尉、都尉等军职也是如此,不少人是以校尉、都尉领郡太守职。其中,各校尉、都尉也不可一概而论。五校的地位比后来增设的杂号校尉要高。黄巾起义前,除了边郡,因州郡兵撤销,作为主捕盗贼的郡都尉也被撤销。黄巾起义后,州郡兵兴,加军职不足,都尉之职便重新设置,并主要作为军职使用,跟以往的职能稍稍有异。其中,中央武官骑都尉比杂号都尉地位要高,而少数专门设为牧守的都尉,位在太守与县令之间,属于文职,与武职的杂号都尉不同[3]。

    细究曹魏将领的升迁纪录(见附录),可以发现在魏国建立之前,军队的军职已经有一套等级相对严密的升迁制度。曹魏的军职制度与汉朝的禄秩等级制度以及选举制度在陈群等人揉合下,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广义,含官职九品制)。

    秦汉“职秩合一”制度的基础上诞生的曹魏军职制度包含了等级严密、覆盖全面的特点以及职阶分离的萌芽,在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中得到强化,最终成为唐宋的“阶职分立制”官僚制度的动力之一,其历史作用不应低估。

    二、汉末曹魏军职制度的特点及探微

    建安年间,曹魏(以下均指建安年间的曹操军队)的军职升迁制度如下: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初步探究其特点以及与东汉中前期、蜀汉、东吴军职制度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曹魏军职升迁制度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等级严密而覆盖全面,非常适应军队发展、军功授予的各种需要(例如军职的升迁,不一定完全按照其中的等级按部就班,军功大可能跃迁),从而大大提升了曹魏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因为曹魏军职制度的完善和可操作性(文职这点远不如军职),从魏晋开始,将军、校尉等军职也就逐渐渐虚衔化,从而成为散阶制度的岚觞。

    2、曹魏军职地位相对东汉中前期有了全面提高,例如,许多人曾经以都尉、校尉而领太守(按照汉制,前者为比二千石,后者为二千石);随着州郡兵的重新设立,太守、刺史等地方文职常加军职以领州郡兵,但所加军职,一般须按军功来加。文职与军职之间的界限不是很严格,同一人常会两者间相互转换。这些措施对曹魏军政统治都极为灵活有利。

    3、曹魏的护军、领军、都护将军等军职,相当于杂号将军,可以是方面的统帅,也可以是方面的监军,不少是以宗室、士人出任此职,其具体地位及军事指挥权随该人与曹操关系密切而定。从升迁记录看,曹魏最信任的还是本家人,而不是完全看他们的才能,幸好夏侯家、曹家出的人才确实不少,特别是夏侯渊、曹仁,但有些人升迁太快了,例如曹真、曹休,名实不符。这些弊病都是君主****制度下必然产生的现象,也是对曹操声称“唯才是举”的一个讽刺。

    4、具体军职设置方面:

    都尉、校尉、中郎将、将军诸职前面应该都加有名号,史书往往省略其名号,如典韦传未记其校尉名号,但在《三国志·三少帝纪》里面记载为“武猛校尉”。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官职,就是议郎一职,原本是六百石的文职官吏[4],但曹仁、曹纯都长期以此职率领骑兵部队。从职权和地位看,这是个与杂号将军地位相当的军职。其中的演变过程不详,让人颇有奇兀之感。

    5、东汉中前期军队的编制主要分为:部、曲、屯。部的主官为校尉,规模小则主官为军司马或别部司马,副手为假校尉、军假司马。曲的主官为军候,副手为军假候。屯的主官为屯长。而将军的亲兵由门候统领,估计是牙门将的****[5]。最基层的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主官分别为伍长、什长,从秦到魏,这个没改变。什到屯之间应该为五十人队和百人队。(据《尉缭子》,什以上或者设50人的率,或者是百人的卒,汉承秦制,估计编制改动不大,但名称会有异。)

    建安年间,曹操对军队编制改动很大。部、曲、屯作为编制单位不见,除校尉、司马,军候、屯长、门候等职也消失。完整编制如何,资料缺乏。只知道基层主官分别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6],比较大的编制单位是军和营[7]。军的主官应为将军,营的主官应为中郎将、校尉、都尉等。

    6、蜀汉、东吴军职制度资料相对较少,但三国之间军职制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例如,牙门将在蜀汉地位较高,也比较常置,位在校尉与裨将军、县长与郡太守之间[8],魏、吴初期少见其职,且地位较低,后期则均升高,主要应是受蜀汉军职制度的影响[9]。

    注释:

    [1]“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公、侯金印紫绶。九卿、执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长秋、将作大匠、度辽诸将军,郡太守、国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中郎将、诸郡都尉、诸国行相、中尉、内史、中护军、司 直秩皆(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东观汉记·卷五》

    [2] 同上

    [3] “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后汉书·百官志》

    “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三国志·李通传》

    [4]“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议郎,六百石”——《后汉书·百官志》

    [5]“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候。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后汉书·百官志》

    [6]“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曹操《步战令》;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三国志·曹纯传》裴注《魏书》

    [7]夏侯惇曾督26军留居巢;于禁曾率7军救樊;而徐晃传里有曹操陆续派12营增援徐晃的记载。从于禁7军共3万余人推测,每军大约5千人。当然,古代军队编制不一定如现代军队般整齐划一,应会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

    [8]《三国志·王平传》、《三国志·杨戏传》

    [9]《通典》把牙门将与牙门将军混为一谈,有误,牙门将军为刘备自署的杂号将军,赵云、魏延先后担任,地位比牙门将为高。曹操的《步战令》中,牙门将与骑督地位相当,直接在前线督战。而《三国志·钟会传》里,曹魏灭蜀时候,牙门将已经成为曹魏别统一营的五品武官;《晋书·杜预传》里记载晋灭吴时,东吴的牙门将与郡守并列。

    附录:

    《东汉末年曹魏部分人物官职升迁简汇》

    ——资料均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注

    曹操: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拜骑都尉—迁为济南相(东郡太守)—典军校尉—骁骑校尉—行奋武将军—表为东郡太守—领兖州牧—拜兖州牧—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建安元年)假节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大将军)司空、行车骑将军—丞相—魏公—魏王

    张辽:州从事—迁骑都尉(领鲁相)—拜中郎将—迁裨将军—行中坚将军—荡寇将军—拜征东将军—转前将军

    乐进:军假司马—陷陈都尉—拜讨寇校尉—行游击将军—折冲将军—迁右将军

    于禁:都伯—拜军司马—拜陷陈都尉—迁平虏校尉—迁裨将军—迁偏将军—拜虎威将军—迁左将军

    张颌:军司马—校尉—迁宁国中郎将—拜偏将军—迁平狄将军—拜荡寇将军—左将军

    徐晃:郡吏—拜骑都尉—拜裨将军—拜偏将军—拜横野将军—平寇将军—右将军

    夏侯惇:司马—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领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领河南尹)—伏波将军(都督二十六军)—前将军—大将军

    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陈留、颍川太守)—行督军校尉—典军校尉—行领军—行征西护军—行护军将军—行都护将军—征西将军

    曹仁: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议郎(督骑)—行征南将军—行安西将军—行骁骑将军—行征南将军—征南将军—车骑将军

    曹纯:议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

    曹洪: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厉锋将军—都护将军—卫将军

    曹休:骑都尉,参都护将军军事—中领军—领军将军

    曹真:偏将军—中坚将军—领中领军—征蜀护军—镇西将军

    李典:(颍阴令)—中郎将—(离狐太守)—裨将军—捕虏将军—破虏将军

    李通:振威中郎将—裨将军—(阳安都尉)—(汝南太守)

    臧霸:骑都尉—琅邪相—加威虏将军—迁徐州刺史—拜扬威将军—迁镇东将军

    孙观:骑都尉—北海太守—拜偏将军—迁青州刺史—转振威将军

    文聘:江夏太守—加讨逆将军—迁后将军

    吕虔:州从事—襄贲校尉—领泰山太守—加骑都尉—加裨将军

    许诸:都尉—迁校尉—迁武卫中郎将—迁中坚将军—迁武卫将军

    典韦:拜司马—拜都尉—迁为校尉

    庞德:州从事—迁校尉—拜中郎将—拜立义将军

    《历代职官制度沿革》附表二:两汉官秩俸给简表

    秩禄 俸 额 说 明

    万石 西汉月各350斛谷 “三太”、“三公”号万石。金印紫绶

    中二千石 西汉月各180斛谷 “中”:满之意

    真二千石 西汉月各150斛谷

    二千石 西汉月各120斛谷

    比二千石 西汉月各100斛谷 以上银印青绶

    千石 西汉月各90斛谷,东汉80斛

    比千石 西汉月各80斛谷 东汉无此秩。西汉原有八百石,比八百石,成帝时废去

    六百石 西汉月各70斛谷

    比六百石 西汉月各60斛谷,东汉为50斛 以上铜印黑绶

    四百石 西汉月各50斛谷,东汉为40斛

    比四百石 西汉月各45斛谷,东汉为40斛

    三百石 西汉月各40斛谷

    比三百石 西汉月各37斛谷

    二百石 西汉月各30斛谷

    比二百石 东汉月各27斛谷 比二百石为东汉新增。以上铜印黄绶

    一百石 西汉月各16斛谷

    斗食 西汉月各11斛谷

    佐史 西汉月各8斛谷

    (发帖时间:2003:8:19 21:29:33)

    ---muyuan

    (1): 附三国武将官职

    大将军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发帖时间:2003:8:19 21:30:14)

    ---muyuan

    (2): 汉的军事体制

    汉的军队分中央军和郡国兵两部分。

    中央的武装力量,按其任务,可分为皇宫禁卫军和首都卫戍军两部分。

    皇宫禁卫军,分属两个系统。

    1.郎卫 其长官为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郎卫是皇帝的近卫亲军,负责皇帝宫内部警卫侍从,兼充仪仗,皇帝出巡或亲征,侍卫左右。

    郎中令统领系统

    郎中令

    五官中郎将 主五官郎。左中郎将,主左暑郎。右中郎将,主右暑郎。

    郎中 有车、户、骑三将。

    期门 后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有左、右仆射,左右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 后更名羽林骑。

    羽林左监,主羽林左骑。主羽林九百人。

    羽林右监,主羽林右骑。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骑都尉监羽林骑。大夫掌议论,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谒者,有仆射一人,天子出,奉引。常侍谒者五人,主殿上时节威仪。谒者30人。其灌谒者郎中,掌宾赞受事及上章顾问。七十人。

    2.卫士 其长官为卫尉。卫士是皇室禁卫军,负责警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居宫殿及离宫别苑、帝王陵寝、宗庙、中央政府各官署。其中警卫皇宫的部队最为重要,设若干屯驻扎,各设司马、侯统领;昼夜巡察,警卫宫城诸门,盘查出入人员,由公车司马令、卫士令管理;精选一部分精锐战士,作为机动,应付各种意外事故,由旅贲令统领。

    首都卫戍军

    (1)南北军 负责长安城内的安全保卫,并作为中央直辖的机动部队,应付突发事件。南北军与郎卫、卫士互为表里,强化首都的防卫力量,构成‘内重外轻‘,中央‘居重驭轻‘。维护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南北军与郎卫、卫士相互制约,以防不测。

    南军由卫尉统领。其统领系统为

    公车司马令 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丞尉各一人。

    南宫卫士令 掌南宫卫士。丞一人。员吏95人,卫士537人。

    北宫卫士令 掌北宫卫士。丞一人。员吏72人,卫士471人。

    左右都侯 各一人。其中右都侯员吏22人,卫士416人。左都侯员吏28人,卫士383人。

    宫掖门 每门司马一人,七门共员吏41人,卫士539人。

    北军由中尉统领。其统领系统为

    中垒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每部1000人左右。此外还有缇骑和城门校尉,缇骑200人,持戟500人。

    北军具备骑、射、步、车各类兵种,因其兵力强盛、训练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担负警卫京城、离宫、御苑及机动战斗任务。常奉谴出征。

    (2)京畿兵 即首都所在政区及邻近政区的地方部队。因调动方便,规定由负责首都治安的中尉直接领导以加强防务。

    当时西北边境常有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劫掠,南方又有各少数民族的对立和骚乱,山东强宗豪族势大人众,时时想作乱颠覆。郡国兵又散在四方,遇非常事,难以迅速集结。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一支精强的常备军,强化京城武备,以保证京城中央政权的安全和随时征调以对付非常战事具十分必要的。

    地方部队 西汉的地方部队主要屯驻在郡(国)治及都尉治所。各县驻有少量部队,兵员多少取决于郡(国)辖区的规模、人口的多少及经济条件。兵种有材官(步兵)、车骑(骑士)和楼船(水军)各郡(国)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各有侧重,训练不同的军种

    主管地方部队的,在郡是郡守和郡尉,在王国是中尉。

    地方部队是国家的基本武装力量。承担着训练役龄男子、储备后备兵员、向首都和边防部队输送合格士兵、维护地方治安、防范和镇压叛乱、听从中央征调、出境参加作战等任务。

    汉军队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征伐时,都是临时征调中央军或地方军某部,临时有皇帝委任将军指挥作战,事毕即归还原部。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发帖时间:2003:8:19 21:30:48)

    ---muyuan

    (3): 漢書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

    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

    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书》载唐、虞之际,

    命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盗四岳,以举贤材,扬侧陋;十有二牧,柔远能迩;

    禹作司空,平水土;弃作后稷,播百谷;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

    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鸟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夔典乐,和神

    人;龙作纳言,出入帝命。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

    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

    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记曰三公无

    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也。或说司马

    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四岳谓四方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

    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

    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乱

    亡。故略表举大分,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云。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

    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秋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

    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

    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

    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

    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

    长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

    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

    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

    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

    年复置。位在三公上。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太师位在太傅上,太

    保次太傅。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

    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

    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食宫令长丞,

    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

    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

    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元,

    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

    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

    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

    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

    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

    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车、

    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

    比千石。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

    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从,次期

    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

    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兒。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

    比二千石。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

    课之,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皆有,取其领事之号。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

    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卫士三丞。又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皆属

    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

    又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B05A駼、承华五监长丞;

    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F75A令丞皆属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

    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马挏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

    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

    理。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

    大行令,初置别火。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

    大鸿胪。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

    官长丞。又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焉。王莽并其官于秩宗。初,内官属少府,中属

    主爵,后属宗正。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

    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騪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王莽改

    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初,斡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

    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

    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

    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

    中黄门皆属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左弋为佽飞,居室为保宫,甘泉

    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佽飞掌弋射,有九丞两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

    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钩盾五丞两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

    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绥和二年,

    哀帝省乐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候、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

    吾。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库有三丞,中垒两尉。又式

    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兵卒皆属焉。初,寺互属少府,中属主爵,

    后属中尉。自太常至执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

    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东

    园主章为木工。成帝阳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

    卫率、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诸宦官皆

    属焉。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属大长秋。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更

    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长乐少府。

    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

    候、千人。属官,九译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

    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

    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皆属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输四丞,御羞两丞,都

    水三丞。禁圃两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厩官。王莽改水衡都

    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武帝太

    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史更名

    左冯翊,属官有廪牺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

    治内史右地。属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铁官、厩、雍厨四长丞皆属焉。与左冯

    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皆有两丞。列侯更属大鸿胪。元鼎四年更置三辅都尉、都尉

    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风,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

    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

    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去节。成帝元延四年省。

    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候。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

    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

    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

    虎贲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

    二千石。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

    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

    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

    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

    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

    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

    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皆秦制。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

    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

    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

    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

    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ED7C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

    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

    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

    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

    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

    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

    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

    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

    年更名都尉。

    关都尉,秦官。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

    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

    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

    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

    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

    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

    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

    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

    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绥和元年,长、相皆

    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发帖时间:2003:8:19 21:31:23)

    ---muyuan

    (4): 初,周文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几而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革汉、魏之法。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六卿之外,置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曰三孤。时未建东宫,其太子官员,改创未毕。寻又改典命为大司礼,置中大夫。自兹厥后,世有损益。武成元年,增御正四人,位上大夫。保定四年,改宗伯为纳言,礼部为司宗,大司礼为礼部,大司乐为乐部。五年,左右武伯各置大夫一人。以建德元年,改置宿卫官员。二年,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官,府置四司,以下大夫为官之长,士贰之。是岁,又增改东宫官员。三年,初置太子谏议大夫,员四人,文学十人。皇弟、皇子友,员各二人,学士六人。四年,又改置宿卫官员。其司武、司卫之类,皆后所增改。太子正宫尹之属,亦后所创置。而典章散灭,弗可复知。宣帝嗣位,事不师古,官员班品,随情变革。至如初置四辅官,及六府诸司复置中大夫,并御正、内史增置上大夫等,则今载于外史。余则

    朝出夕改,莫能详录。

    于时,虽行《周礼》,内外众职,又兼用秦、汉等官,今略举其名号及命数,附之于左。其纪传内更有余官而于此不载者,亦史之阙文也。

    柱国、大将军,建德四年增置上柱国、上大将军也。正九命。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德四年改为开府仪同大将军,仍增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建德四年改为仪同大将军,仍增上仪同大将军;雍州牧。九命。

    骠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户三万以上州刺史。正八命。

    征东、征南、征西、征北等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中军、镇军、抚军等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户二万以上州刺史;京兆尹。八命。

    平东、平西、平南、平北等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前、右、左、后等将军,左银青光禄大夫;帅都督;柱国大将军府长史、司马、司录;户一万以上州刺史。

    正七命。

    冠军将军、太中大夫;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都督;户五千以上州刺史;户一万五千以上郡守。七命。

    镇远将军、谏议大夫;建忠将军、诚议大夫;别将;开府长史、司马、司录;户不满五千以下州刺史;户一万以上郡守。正六命。

    中坚将军、右中郎将;宁朔将军、左中郎将;仪同府、正八命州长史,司马,司录;户五千以上郡守;大呼药。六命。

    宁远将军、右员外常侍;扬烈将军、左员外常侍;统军;骠骑车骑将军府、八命州长史,司马,司录;柱国大将军府中郎、掾、属;户一千以上郡守;长安、万年县令。正五命。

    伏波将军、奉车都尉;轻车将军、奉骑都尉;四征中镇抚将军府、正七命州长史,司马,司录;开府府中郎、掾、属;户不满一千以下郡守;户七千以上县令;正八命州呼药。五命。

    宣威将军、武贲给事;明威将军、冗从给事;仪同府中郎、掾、属;柱国大将军府列曹参军;四平前左右后将军府、七命州长史,司马,司录;正八命州别驾;户四千以上县令;八命州呼药。正四命。

    襄威将军、给事中;厉威将军、奉朝请;军主;开府列曹参军;冠军辅国将军府、正六命州长史,司马,司录;正七命州别驾;正八命州中从事;七命郡丞;户二千以上县令;正七命州呼药。四命。

    威烈将军、右员外侍郎;讨寇将军、左员外侍郎;幢主;仪同府、正八命州列曹参军;柱国大将军府参军;镇远建忠中坚宁朔将军府长史,司马;正六命州别驾;正七命州中从事;正六命郡丞;户五百以上县令;七命州呼药。正三命。

    荡寇将军、武骑常侍;荡难将军、武骑侍郎;开府参军,骠骑车骑将军府、八命州列曹参军,宁远扬烈伏波轻车将军府长史;正六命州中从事,六命郡丞;户不满五百以下县令;戍主;正六命州呼药。三命。

    殄寇将军、强弩司马;殄难将军、积弩司马;四征中镇抚将军府、正七命州列曹参军;正五命郡丞。正二命。

    扫寇将军、武骑司马;扫难将军、武威司马;四平前右左后将军府、七命州列曹参军;五命郡丞;戍副。二命。

    旷野将军、殿中司马;横野将军、员外司马;冠军辅国将军府、正六命州列曹参军。正一命。

    武威将军、淮海都尉;武邪将军、山林都尉;镇远建忠中坚宁朔宁远扬烈伏波轻车将军府列曹参军。一命。

    周制:封郡县五等爵者,皆加开国;授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者,并加使持节、大都督;其开府又加骠骑大将军、侍中;其仪同又加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其授总管、刺史,则加使持节、诸军事。以此为常。大象元年,诏总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节,余悉罢之。辩所制定之后,又有改革。今粗附之云。辩弟光。

    《北史·卢辩传》

    (发帖时间:2003:8:19 21:31:50)

    ---muyuan

    (5): 看得头都大了

    顶一个

    (发帖时间:2003:8:19 22:27:22)

    ---confusionism

    (6): 现在玩三国9总为名将们的官爵头痛,现在看了这个,更是痛不欲生!

    (发帖时间:2003:8:20 14:55:24)

    ---PICCOLO

    (7): 资料非常翔实,摘下来认真学习.

    (发帖时间:2003:8:20 17:04:21)

    ---吟游诗人
最新网址:www.mayiw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