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学 > 明月照玉阶 > 夜行云南 第四十九章 深井幽幽
最新网址:www.mayiwsk.com
    昨夜一谈,再见不觉有种亲切,他似乎也这样觉得。

    冷副帅道:“燕王爷,玉姑娘,候爷去国学塾堂找儒生讲说经史去了,临走时交待,玉姑娘第一次到云南来。让我来带你们去街上逛逛。”

    朱棣一笑点头。

    我们一同行走在街上,这是明代云南的街道,对我来说到处是古色古香的明代古建筑,街上屋宇接连不断,不是主街的街道大多窄小,但街面人流如织,商贾云集、市井繁华,

    我以为会看到万紫千红的少数民族服饰,没想到走在街上,除了周围的房舍与内地明显不同外,行走之处竟都是汉服,原来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法令是“禁胡服”,这就是明初的民族统一政策?首先统一服饰。

    只是建筑与中土明显不同,街道两侧的店铺沿街有很多瓦顶土墙看起来象一个正方形的四合院,古色古香,有少数的是歇山顶,配着色泽斑驳的雕花。原来在明朝房屋规格雕饰花纹都有严格的等极规定,丝毫不得逾越,能看到歇山顶已是有一定地位的家宅地。

    云南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民舍房墙厚重,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采用了小天井。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房屋四周外墙上都不开窗户,都从天井采光。

    街上行人虽都身着汉服,但女孩子一看就与中原女子就截然不同,她们身形纤细,十指纤纤,十指上染着凤仙花的花汁水,水红水红的,再加上头上戴的累累银饰和瘦瘦的手腕上不时摇摆的金银手镯更是娇艳不同,她们背着竹篓叫卖各种山果声声不绝于耳,大街小巷都平整的铺着砌成各种花卉的图案的青石板,巷边古树成荫,非常凉爽和舒适,不愧是四季如春的春城。

    沿街还有戏台,以及寺庙等。车阜繁华,我们边走边看,正行走街头,看到一座叫“灵泉”的庙宇,与别处不同,用围墙围起,竟还有官兵把守,这是皇家寺庙,还需官兵把守?我不禁充满疑惑。

    冷副帅看我在举目盯着那庙的名字看,便道:“玉姐姐是不是以为这是庙宇?这不是的,这是一处盐井院。”

    盐井院?我很惊讶,盐井院是做什么的?煮盐的?门口的守兵看见冷副帅的腰牌才行礼通行。

    我们随冷副帅走了进去,没想到里面非常宽敞,果然是煮盐的,一派煮卤大作坊气派,到处白汽腾腾,喧闹而忙碌,处处有光祼上身的壮汉背负着大桶大桶乌幽幽的水来来往往,古铜色的肤色已流淌着滚滚汗珠。

    冷副帅道桶里是卤水,即可以晒出井盐的卤水。开凿盐井要依条件而定,必须要在有卤水的地方开挖。

    井盐都生成于很深的地下盐层中,盐层遇水,则溶解为卤水。也就是说是千万年岁月的沉淀结晶。盐井开凿好后,卤水不几天就蓄满了,把卤水汲取上来再晒制。冷副帅道井盐可以使很多百姓不会得上粗脖子病,

    哦,原来这就是后世的加碘盐,古代的加碘盐就是这样来的?我知道只有沿海才能晒盐,看来这种井盐果然是地壳运动引起海陆变化的结果。

    在雾气茫茫里,有数个着官服的官兵拿着皮鞭来回走动正在监工,只见一口巨井在盐井院中间,井口横架一根粗滚圆木为梁,井边栏上置着辘轳用汲井水,正巧井边无人,

    我俯身探头想看下井里,一见之下极其幽深,一眼望不见底,边井水都看不清,只觉一股扑面的阴森森的气息袭上来

    我站在井边,身上一下感受到了幽深的暗井里腾升起一片凉飕飕的寒气,一恍惚间仿佛是那看不穿的时光一下堆砌眼前,一眼之间就漆黑的井水洞面就象是个照妖镜,仿佛我若再看第二眼,我这个异时代的人就立刻会原形毕露,我不禁打了个冷战。

    真的不敢再看第二眼,再看我真的担心这口古井仿佛是一个可以穿越的时光隧道,冥冥之中一个能占卜会算的高人正在深幽的井底掐指等着我,趁我一不小心栽进去不知道再给我输送到哪个朝代,一阵阴风吹上,我竟额头吓出一层细汗来,连忙直起,远离。

    朱棣好象看到我的脸色可能有点发白,便道:“玉姑娘,井盐本来是咸苦的,所以深深的盐井里就有个咸腥味。”

    哦,我赶紧点点头,那是大海的味道,是我晕海就会产生瞎想吗?

    有一列背着空桶的壮汉过来又弯腰俯身摇着井边辘轳汲水,他们擎起吊桶,看来由于没有现代机器设备,盐井汲水全靠人工,我看见他们汲起的水果然极其浑浊,散发出一股咸腥味,院后有十七八个盐池子,再背上去倾倒进后面的盐池里,远远地看到他们把将吊桶里的水向盐池中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池内的水渐满并溅起水花。还有灶丁正在数口大锅边煮盐,草穈编的锅盖上白汽云腾。监工的兵役道那是熬盐,也叫出盐,是井盐熬制的最后一道程序,晒盐制盐。还有受天气影响。每天从早到晚数个盐工轮流汲汲取卤水,熬盐毛水的次数要视天气而定,晴好时一天可晒五六次,阴天可晒二三次,井盐也出不了多少。

    我想起后世也是盐业专卖,不知道这明朝是什么样的?

    果然朱棣已说道(不知怎的,我心时想的什么他好象总知道似的):“盐业由中央政府‘五井盐课提举司’统管,,通过盐课调节地方收入。这处不算什么,只能算是小作坊。云南的黑井盐井才是真正的大盐井,且在那有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为了大力开发黑井盐井,沐王爷还特地请旨父皇,京都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进行盐井制盐。”

    冷副帅点点头道:“是的,玉姑娘,你若什么时候去那儿就会看到到处是数千块灌满卤水的盐田倚崖而建,到处都泛着青色或微红色光芒,很是壮观。井下都是挂着雪白的长长的盐挂,就象冬日的冰挂。玉姑娘昨日宴上吃的腌萝卜条就是用黑井盐井的桃花盐腌的。黑井的“桃花盐”,据说把豆腐摞在一起,顶上放一点“桃花盐”,只需一夜工夫,就能咸到最下一块。各种民间野味都用“桃花盐”腌制,香气才浓,味道才好。”

    哦!怪不得那平淡无奇的萝卜条竟然还能有那样的美味!真是可以说尝一根,余味绕梁三日也不为过。

    朱棣回头对冷副帅道:“云南的井盐都是官府贩运买卖吗?”

    冷副帅道:“候爷将井盐开发后,交商包办。井盐产盐远销保山、腾冲乃至缅甸等地。盐商又将外地的土布、茶叶、大米、黄烟等运回贩卖。现在云南很多小镇也纷纷开有盐井洞,所产白盐洁白芳香,除供应周边县百姓外,还远销四川一带。”

    朱棣点点头。

    我们从这盐井院走出来,不久又路一座高大的殿堂,诵读之声,相闻于耳,但上面却写着两个大字“庠序”,

    庠序是什么?我满脸疑惑,从没见过这两个字,幸好我是流浪儿,要不处处都这样什么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心想“这样的无知的人去撞死好了”。

    那冷副帅解释道:“这座云南府学堂也是候爷后建的,(哦,竟然是学堂)候爷来云南后,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在这些学校之下,还有为数众多的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里巷须一、二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每个月赐给饮食,每年赐给衣服。他本人也经常读书,手不释卷,只要不出征,闲暇之余就找儒生讲说经史。有时还亲自授教孩子们四书,他曾说现在朝廷开了科举,假如这些孩子中有人能考取功名,一日成为国栋之才,也就能为朝廷出一份力了。

    朱棣不禁赞赏道:“你们候爷道智勇过人,宜历行阵,精知兵法,又悉将士劳苦,深知征伐不易。然而仍深知文事武备,不可偏废,真是不易呀。”

    我们不知不觉已走出城,远处烟润雾绕、苍翠葱郁的山色。时值初秋,晨风含雨,凉意习习,山脚那边一片树林里碧树参差,鸟声啁啾,野花含靥,飞泉潺潺。有如星的吊脚楼掩映在古木翠竹之中,还可见有妙龄女孩倚在雕花栏边栏挑花刺绣。在这旖旎如画的山光林色里,沿着蜿蜿蜒蜒的山脊,茂盛的密林在风中涌动宛如波浪,

    有悠闲骡子、牦牛在路中间慢悠悠地行走,无视行人的存在。

    山间有一片片的水田,有时可见田间地头有一架庞大的水车在河边不停的转着,将河水从引渠源源不断的送来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水车的叶片着水,顺着水流不停地转了起来,水便哗哗地提上岸来,流到石台承水槽中,溅得一片飞花碎玉。

    地头是忙碌的军匠(着简短的戎装),弯腰侍弄着庄稼。山路上幽暗而清凉,路边绿油油的灌木丛里盛开的山茶花在随风摇曳。

    我们行走在田埂上,
最新网址:www.mayiw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