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学 > 争鼎 > 远征
最新网址:www.mayiwsk.com
    “帝初践位,星相变异,北天流火,竞夜不绝。有司奏闻,星相上干国运,下贯民生,北辰行瀚、凉两阙间,或有兵戈之变。夫战乱者,天下之大不祥,帝王当行仁德以禳之。帝然其言,遂减宫室,裁女乐,诏群臣课以怀柔致远,诏北陆以弘上国仁威,更赐金宝。天下咸服其德。” ——《周末纪事》

    《周末纪事》中这段记载常被后世的史学家们怀疑,首先它的编纂者——周武皇帝年间的太师谢间鸣——其实是个不太通文墨的人,畏罪伏诛时才二十八岁,编纂这本书时完全是假秘书之手,不过要给世人看一本自己署名的史书,博一个青史留名。《纪事》容量浩大,可修撰过程缺乏监督,很不严谨,多有难以考据的资料被引用;其次,若从“仁政爱民”的角度看。

    周武帝周清陛下其后二十年的斑斑劣迹,让人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他会在心里认同“怀柔致远”这种帝王家学。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这么解释,就是周武帝即位初期日子过得很不好,所以刻意摆出一付要效法其父“仁政”和“无为”的样子,频频颁布这样的诏书,不过是用来麻痹北蛮和大臣们。

    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周清是个靠政变上台的皇帝,虽然当他解决了所有兄弟踏入父亲的寝宫时,发现写在遗诏上的名字是他自己的大号——“周清”,这让他之前的努力变得像是一场笑话。他持有父亲的遗命,并且获得了令人敬畏的遗老——李则斯——的承认,李则斯是受命大臣,而周氏宗祠的长老之一周纯是受命长老,也在第一时间证实了诏书的真实。证明新皇帝身份的“三宝”,诏书、受命大臣的认可、受命长老的认可,周清都有,按说他的皇帝位子该坐得很稳,可宫门打开的一刻,血未干涸的朱王尸体分明撕去了帝王家立贤立德的温柔面纱,讲述着一个残酷冷厉的夺嗣故事。 而周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坐上了东陆的权力巅峰。

    更糟糕的是他的政治班底基本等于零。捧他上台的玄天阁是个阅历有限的年轻军官团体,他们趁着天元城九门封闭,借助金吾卫驻扎城内的便利取得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在夺嗣事件中实现了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可要说到政务,日后恃之足以纵横天下的“铁驷之车”里,只有苏深还略有参详,叶正在军事指挥学上也许是个鬼才,可政治上的修养浅薄得很,比他更糟糕的是叶望,叶望此人如果非说他有政治理念,也非常简单,就是“北征北征复北征”,周清有此虎将去灭一两个小国倒是不成问题,让他去周旋于众大臣之间,协调诸方利益,进退斡旋,不动声色地解决危机,无疑是妄想;

    至于李当心,这个绝世名将此时还是一个自闭的少年,他并未理解夺嗣只是他们这个小群体踏上权力道路的第一步而已,他跟着“玄天阁”的“哥哥”们帮助周清雨夜包围太清宫之后,就立刻赶回家中,因为他是瞒着母亲参予了这次行动的,谎称金吾卫当夜轮到他执勤。新皇即位的事情由虎贲郎传到天启城每个角落,帝都轰然震动,而此时李当心的母亲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作为玄天阁的副宗在新皇帝夺嗣的密谋中担当了何等重要的一个角色。她非常愤怒于儿子和一帮不安分的少年军官混在一起,把事情搞得那么大,所以动用“家法”惩戒了他,却又在心里窃喜这些“小家伙”拥戴的十三皇子周清终于即位了,将来也许能对李当心在军队里的提升多加关照。

    唯有那个直到数百年后依然可敬可怖的“帝师”百里羽,此人是个不世出的阴谋家,权力场上的绝世舞者,朝野风云在他的铁腕下不过是一盘棋。可在武帝即位的前三年,“百里羽”这个名字并没有在朝野中被人提起。夺嗣政变的夜晚过去,卜筮监令史百里羽接到了上司的来信,斥责他作为卜筮监属员,非但不尽职尽责钻研卜卦之术,为国家社稷测算吉凶,还越权参予了金吾卫私下的军事行动,所以百里羽得到的处罚是:削去三年的俸禄,降职为卜筮监书记,誊录星相卷宗,并且思过。

    作为参予政变并且取胜的新贵,获得这样不大不小的处罚无疑是可笑的。可问题是,颁布这个处罚的人很不好对付,百里羽的上司叫做——李则斯。作为受命大臣,李则斯此时已经成为皇室大臣名义上的领袖,国家的柱石,他的命令,周清也不敢公然违抗。

    处罚百里羽的幕后原因应该是相当复杂,后人已经难以窥测当年那个波诡云谲的天启政局,也无法还原历史真相。作为承认周清身份的受命大臣,李则斯此时已经被当然的看作一个“帝党”,而且是帝党的头子之一,可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刻意把同为帝党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百里羽“藏”了起来? 可能的原因包括,其一,李则斯认为这个钦天监出身的年轻人如果骤然踏上政治舞台,会暴露身份;

    其二,以百里羽和玄天阁这帮年轻人的性格和野心,他们会借着政变成功的气势彻底颠覆天启的政局,从而遭到朝野敌对政治力量的集体反扑。所以李则斯要削弱他们的力量,警示他们不能妄动。其三,出于其他未知的原因,李则斯认为时机未到,三年之后才是百里羽正式登上帝都舞台的时候。

    可没了百里羽,周清起家的队伍就只剩下些没见过真正皇家体面的浑小子了。人材不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位新帝登基,手里却没有任何施政纲领。得位之前,帝党全员压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帝都武装政变的伟大计划中去,等到周清坐在了太清宫的宝座上,才发觉他要握的根本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利剑,而是一支写诏书的笔。有史料证明,周清的字非常难看,是皇子中风雅最逊的一人,毕生都很讨厌手写诏书,口拟也很不情愿。《周末纪事》中还存有据说是周清当年写给苏瑾深的一份诏书,作为皇帝来看,确实是粗陋无文的。

    “你奏的事情我已经知道,此人不过依靠家荫得了这个官位,除了姓氏,就是头猪了。但你也不可不防他,他是水磨的鹅卵石,官场老贼头,滑得抓不住把柄,你言语里可不要中他的圈套,切切。”

    但是他此时不得不立即着手案头工作,准备颁布新的政令,签署堆积如山的文牍,并且尽量表现得稳重可靠一些,因为除了他的玄天阁死党,满朝文武都以戒备和质疑的目光看着这个新皇帝,等他建立威仪或者犯下错误。以周武帝的脾气,他大概也想到过直接把世家力量踢翻,立刻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但他忽然发现手里的筹码少得可怜,他这个武装政变上台的皇帝手里,甚至没有军事威慑的力量。

    当时帝都的皇室兵力构成是这样的:虎贲郎、缇骑郎、金吾卫、羽林天军、京尉。 周明对于自己的十三子也许说不上很好,不过最后终于还是把虎贲郎这支精锐力量交给了儿子。可惜,人数很少。周清自己想尽办法用尽手段,算是把自己的力量深深扎进了金吾卫中。以玄天阁骨干为首,五千人的金吾卫,在周清登基之前,已经完全地倒向了他。

    可羽林天军和京尉都不在周清的控制中,帝都重臣“九门司隶指挥使”牢牢地把持着京尉这支治安力量,羽林天军的调动则需要以皇帝的兵符配合羽林将军的兵符,周清手里只有半边兵符,光禄卿掌握的五百缇骑郎,这支力量原本依附于朱王,在太清宫事变的时候作为周清的对手登场,在事后周清自然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肃,刻意弱化,新组建的缇骑郎战斗力低下,指挥无力,但是周清无法更换光禄卿,这样缇骑郎便仍旧不被他掌控。

    周清手中的,只有虎贲郎和金吾卫这两支,加起来不足六千人的队伍。而有着三万精锐的皇室武装力量核心——羽林天军——仍被宗祠党控制着,非帝都有外敌入侵,皇帝也无法调动。英雄在于“隐忍”二字,周清大概也是明周这个道理的,所以他非常识时务地选择当了一个乖乖的年轻皇帝。所以在即位的第一年里,周清还算是沿袭了他父亲的治国纲领,虽然在朝堂上和宗祠党有些小摩擦,不过还能维护臣子尽忠皇帝,皇帝关爱臣子这样一个帝王家的体面。

    但是很快,这个不安分的皇帝就把尾巴悄悄地翘了起来。在这样敏感的时刻,王域西面刘,吴两个小国的国公应当是受了暗地的蛊惑,公开表示反对,一时间所有视线都集中在这两个小国,诸侯们举棋观望,均想以这两国为先锋,试探皇帝的反应。刘,吴两国在诸侯眼中甚至不能算是国家。这里需要提及周朝的分封制度,大周开国时,周氏的子弟和手下的重臣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之功绩彪炳者不但得授重要官制与爵位,更有领土封国。

    大周吸取前朝教训,立嘱“非周氏不得称王,非大功不得封候”,这两点即使在周周身后也执行得很好,确保了周朝江山没有旁落别家。最早的封国不过一郡大小,因此郡国等大,常有郡改国或是国改郡之举,分封诸侯在国内享有无上权力,然而毕竟国土不大,也就相当于一个郡守。然而这样三代以后到宁帝时,大小诸侯国已有二百余个,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领土甚至不到现今王域的一半,东陆之大,已是封无可封。

    自周宁帝开始,王室开始采取领税不领土等方式,试图收回诸侯手中的权力和土地,于是从这一刻开始,一直绵延到周末的诸侯兼并与纷争开始了……周宁帝庙号为“宁”,却没想到自己开启了周朝最漫长也最致命的纷争。 刘,吴都是周姓,世袭公爵,领地在王域以北的铭泺山下。论起亲疏,还是周清的叔伯兄弟。说是封领,却不能如后来说的“乱世十六国”一样,他们只领封地的赋税,虽然也有公府,但是职权远不如当地郡守,说周了只是世代袭爵吃国粮的富家翁,然而在一郡之内也算身份尊贵。

    《十一宗税法》发下以后,诸侯还未来得及反应,这两位本该躲起来闷声发财的闲人却率先发难,说这种做法“有违祖制”,甚至指称周清是悖逆之君。细究起来,《十一宗税法》这项苛税就算真的得以推行,刘,吴国公仍然是做他们的富贵闲人,对刘,吴两国也并无根本性的利益损害,在如虎狼般的诸侯还在作壁上观的时候,这两国公跳出来,很难说没有人在背后推动。然而问题终究是摆在周清面前了,虽然有仁帝的遗诏,然而依靠政变上台的合理性始终是天下人目光所在,现在刘,吴两国就公然质疑这种合理性作为抗诏的手段。或许是仁帝手段又太柔和,其在位五十七年,一直秉承“治世用轻典、非悖逆无取性命”的原则,尤其对犯了过错周姓皇族,惩罚手段大多为无伤痛痒的申斥、闭门思过之类,最重一次不过削爵一等。

    在刘,吴两公的计划中,得到背后支持的他们能够拖到诸侯下水就算是成功,而他们也可以安心领取报酬藏到幕后继续做他们的富家翁了。百里羽必须为周清做出抉择,如果不征伐,不解决这两个作乱的小诸侯,那么《十一宗税法》的推行完全没有机会,周清本人都有被迫退位的可能;而如果出兵讨伐了,是否会彻底激怒那些藏在幕后操纵这一切的世家政治势力,从而把新皇帝周清逼到必须独力决战整个东陆政坛的地步?

    百里羽举棋不定,宗祠党也寝食难安。刘,吴二公背后的势力无疑是他们,他们下了一步很毒的棋,但是这步棋下出去之后,宗祠党也只能静等周清的应手。周清已经很多次令他们心惊肉跳措手不及了,这一次他们不敢掉以轻心。宗祠党在羽林天军的眼线日夜不停息的监视着军队的动向,看皇帝时候会忽然调动大军讨伐,同时他们也在苦苦等待着皇帝召臣子们上殿议事,如果周清希望平安解决这个事情,他必须考虑这次对宗祠党低头,撤销《十一宗税法》,自然刘,吴二公在宗祠长老们的斡旋下会表示俯首继续听从皇命。

    正当世家大族的家主们和皇室大臣们私聚在密室里讨论,考虑了各种可能,准备了完全的应对方法时,可怕的消息传来,皇帝亲征了! 而羽林天军居然没有得到一点要出征的消息,皇帝出征,仅仅带了五千人的金吾卫。皇帝带着所有守卫皇城的亲军出征,去讨伐自己的叔伯兄弟,这在周朝的历史上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大臣们得到消息的时候周清已经离开天启超过一百四十里,如今帝都兵力全空,只剩下毫无战斗力的京尉守卫,如果此时再来一批蛮蝗偷袭天启,宗室长老们的性命怕是都难保。 刘,吴二公和宗祠党再一次错估了周清这个人,这个没有受过皇家教育、靠着政变起家的皇帝并不具有皇室的“一般常识”,同样的,一般的约束在他面前也无能为力。

    周清做了最简单、也是积弱已久的周氏皇族最不会轻易做的决定——宣布两国公为叛党,向诸侯要求勤王,御驾亲征。他没有想过要留下什么人保卫帝都,反正他自己已经不在帝都了,不用管那些老臣们的死活。他也不准备动用很麻烦的羽林天军,这大概是百里羽做出的抉择,至关重要的时刻,他还是相信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玄天阁,他相信这些年轻军官已经成熟了,可以一战。五千金吾卫虽然不多,却已足够他打胜这场仗。百里羽毕生都是一个赌徒,他决定要赌这一把的时候,便不再有任何犹豫,他下最大的赌注。他要借此练兵,几乎是迫不及待的摆出了最强阵容:

    金吾卫骑都尉苏深任车骑将军,金吾卫都尉李当心任先锋营统领,虎贲卫校尉叶望任护军将军,金吾卫校尉叶正任游骑营统领。皇帝周清亲自任督师将军这个阵容如此华丽,十年之后,一个北蛮部落的主君若是看到这样的一支军队来讨伐自己,势必也要感到几分荣幸。

    “铁旅之车”倾巢出动,对于任何对手来说,都是极尊敬的一战,当然也是很倒霉的一战。皇帝也并非没有留下镇守的人,可镇守的人只有一个——“兰台令”百里羽自己。这个优雅飘逸的年轻人奔赴世家大族们的府邸,微笑着求见诸位家主。还没有从震惊的消息中回过神来的家主们被迫接见这位皇室大臣的新秀,并且小心的应对这个看起来温润如水,实则悍勇如鹰的年轻人,共话对皇室的忠诚和隐忧。百里羽长袖善舞,穿梭在帝都政局之中,他成功的向宗祠党的重要人物都施加了压力,令他们看不透自己布下的迷阵,并且悄无声息的把压力施加在这些人的心口上。

    当时帝都已经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一再有流言说皇帝轻身犯险,太清宫无人坐镇,更有传闻北方的蛮族蠢蠢欲动,时当危难,帝朝大厦将倾,应当迅速迎回在外游历的青王主掌大局。不过很快,这种说法就烟消云散了,青王最终也没有被召回。很大的可能是在衡量之后,宗祠党大臣们认为召回青王的风险太大了,帝都里还有百里羽这样一个危险的对手,宗祠党不知道他接下来还会怎么出牌。

    分析当时的局面,百里羽只不过是用了一招疑兵,他要以自己一个人拖住整个天启的局面,撑到周清得胜归来。尽管出兵决断做得很迅速,然而周清却并不急于进逼。五千金吾卫精锐——此时的金吾卫已经不是仁帝修文年间的金漆木偶,战斗力直逼诸侯军——如果轻装疾进,只需要三日就可兵临城下。然而周清一路上足足走了十五日,十五日足够翊、邡二公得到各方面的线报并且做好战争准备。应该并非出于宗祠党的授意,刘,吴二公在国内招募“义勇”,公然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私人武装。如果宗祠党的幕后人物及早的获知这个消息,必然会发现这是一步自杀的棋而加以阻止。募兵对抗坐实了两位国公的反叛之名。 周清不仅在等待刘,吴二公募兵,而且也等待着诸侯勤王的军团,他出征前亲手签发了勤王诏书,以各种方式向着四方诸侯高速传递。楚卫国作为皇室分家、多年忠臣,率先响应,国主周颐亲自率领的楚军队助阵王师,计盾甲步兵六千人。

    王师阵容庞大而行动缓慢,极尽皇家的雍容。可松懈的外表下掩盖的是躁动的求战情绪,第一次临阵的金吾卫士兵渴望战场,以一次完整的胜利为他们的功业开篇。在苏深的建议下,周清利用了这种心态,随着缓慢的行军,士兵的斗志一天天积累。当王师最终列阵于刘,吴二公的食邑下时,城中的“义勇”们面对的是整列整列欲脱牢笼的狮子。这种战略被后世称为“抑战”,又称“百单一略”,因为此略是兵家经典、大周朝八柱国素文叶所著之《百战韬略》中所未见,亦是后世兵家对苏深推崇备至的原因。

    此时王师继续会合了赶来勤王的明国公朱庭慎。这个蛇之家徽的继承者现在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在风云变幻的权力棋盘上,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周清一边,在周清一生的时间里,他都将是周武皇帝最忠实的追随者和盟友,从未有过丝毫背叛。或许是绵延数十年的蛮蝗为祸甚烈,又或者周清确实有着后人所不了解的领袖魅力,总之,从朱庭慎见到周清的这一刻起,明国就被牢牢地栓到了周武皇帝庞大的战车之上。

    此刻王师已成摧城之势,刘,吴二公的明智选择是立刻捧旗出城投降。但是天知道刘,吴二公怎么想的,这两个无用之人竟然还准备和周清小做交战,讲讲价钱,他们眼中仅仅为了纳税的事便大动兵戈兵临城下实在是对宗室的挑衅,所以仍旧在城中勒兵备战。当然,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投降,但是投降的前提是不能丧失公侯的体面。双方的战斗开始于镇远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也结束于这一天。

    根据战报,周清没有亲自指挥,而是将他的车停在距离战场不远处的小山上,仅带一百名最精锐的玄天阁众充作守卫。楚公爵周颐执驾,明公爵朱庭慎充车右。真正履行战场指挥责任的是苏深。“破军之将”苏深的运筹帷幄之才在这次的战斗中并未获得什么发挥的机会。他以李当心为前锋,决战瞬刹而发,李当心阵斩刘公。年轻的李当心在这一战中以其精湛的步战技巧获得了全军的仰慕,成就了他日后的美名。两军阵前,刘公周长意原本看不上这个看似文弱的金吾卫先锋,自恃武艺,竟然亲身出马要迎战这个胆大妄为敢于挑战宗室公侯的年轻人,因为李氏家族在帝都贵族中只能名列二等,一个二等贵族青年胆敢挑战周氏子孙,这在周长意看来简直狂妄。

    主将对冲,而阵前李当心并未放马,在周长意的骏马距离他还有五十步的时候,他从马鞍上脱的跳下,闪电般前突,擦身而过的瞬间拔剑杀死了周长意。此时尊贵的刘公大概还没有弄清楚对方下马到底是不是要投降。苏深在战后呈交了一份战报,描述了这次作战的经过,为刘公的死做了解释,说这次交战开始突然,结束也突然,出乎任何人的意料。而他本身作为领军主将,当时还在阵后调动兵马,未及赶到阵前观战,当然也就无从阻止作为宗室贵胄的刘公被杀,非常自责云云。毫无疑问,这个解释无法让世家党的大臣们满意,读到这份战报的结果,只能让某些人心口大痛气涨如鼓,可百里羽依然允许这份战报被呈交给帝都的世家大臣们,本身就含着威胁。

    山上观战的周清对于这一战的结果早已了然,只是借机彰显自己的兵力给两位诸侯看,明公爵朱庭慎年少,不住起身观望。战场上大周旗与三色草旗混杂起来,人声马嘶,尘土飞扬,朱庭慎看见了一位只着长衣的金吾卫军官在王师中中远超同侪,纵马奔杀,单枪匹马连夺十八面纛旗,直冲到敌营前方。此时未来权倾天下的帝王与掌控大权的诸侯都只能是看客,年轻军官突破敌军栅栏,长枪刺出,势可摧城,以沛莫能御的力量直击刘军营门,营门应声而破。

    帝王与诸侯不会想到,那柄枪会反复在历史中留下它的名字,当霸业破碎,宫城倾毁,他们无匹的功业消散在人们记忆中时,那柄枪和那个人的传说,却还在微不可闻的角落悄悄流传,或许会一直流传到终末之世的到来。朱庭慎被这豪烈的战场震撼,如遭雷亟,忍不住赞道“真天下雄长”,并问周清那个军官是什么人。很难说朱庭慎是不是有点拍周清马屁的嫌疑,不过此时的周清虽不是一头完全成熟的狮子,却也有了几分狐狸的狡猾,顺势询问贴身护卫宋义。

    宋义回答:“此虎贲卫校尉叶望”。朱庭慎顺势奉承了下去,《大周皇家镜明史》中记载他是如此说的:“陛下隆威盛极,天军旗下能者辈出。此一校尉,足冠明国三军!”周清大喜,立刻表示要把这名精锐赏赐给朱庭慎振兴军武。朱庭慎此时大概也明周过来皇帝的用意了,他开口奉承的时候,皇帝已经决定要给自己这员猛将在明国找一个好位置了。此时恰好是叶望开罪了帝都宗祠党大臣之后,继续留在虎贲郎队伍中对于叶望未必是件好事,即使有护短的皇帝周清。

    朱庭慎却并不在意皇帝的小阴谋,开开心心接受了这份赏赐。叶望此后的官运在明国亨通到了极致,最后是挂名的“明国三军都指挥使”,名义上总领明国全国军事。吴公周仲听说刘公死了,才发现这件事完全和他想象的不同。皇帝亲征并非是来缉拿他归案的,皇帝是来砍头的。他见机极快,立刻准备从阵后撤退,他只要能够逃生,帝都的宗祠党自然还会设法营救他。可吴公没能等到帝都的同党来救命,他逃窜的路上当头撞见了叶正。周仲临死前比任何人都清楚,和遇见叶正相比,遇见李当心其实还是不错的下场。当时叶正已经开始训练他属下的“狼牙七列”,这支以残酷和勇烈闻名的军队始终未和其他军团混编使用,它从建制之初就是预备北征使用的,必须适应草原雪地和高山的危险环境,自己携带粮食而配给任何补给兵团,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穿越千里,绕到敌军阵后一击斩杀主将。它是一支绝对的奇兵,每一个士兵都珍贵如黄金,凶猛如饿狼。叶正毕生用兵没有俘虏,俘虏必然延缓他的行军速度。

    所以对上狼牙七列的吴公亲卫们如同羊入狼群,遭到了一场屠杀而非荣耀的战斗。叶正抓获了吴公,没有任何审讯过程,直接下令推出去正法。此后他留在当地,半日后周清的使者才赶到,询问吴公是否擒获,叶正向他展示了周仲的尸体,表示已经无法挽回。使者也深明皇帝和叶正的用意,把结果写成战报,送往帝都。至此这场一边倒的战争彻底结束,周清挥军凯旋,两国国土彻底并入王域,成为王域的第十四和十五个郡。

    周清返回天启之后,大张旗鼓地将他的亲信们纷纷加官进爵,苏深晋仲虢侯,李当心、叶正、叶望皆封大上造,余者各有封赏,周清一举将自己的亲信纷纷擢至高位,并以剿灭数千敌军而封侯,开周武一代重赏军功的先河。 刘,吴二公和宗祠党这次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们并不真的理解这个新皇帝思维方式。对于周清这个曾经在黑街上和贩夫走卒混迹的人而言,“省事”永远是很有诱惑力的。杀了最省事,省去了审判,也省去了判断,想和他作对的人必然因此而暴跳现形, 这是他迫切需要的。

    截至此时,周清还不能真正理清,在帝都重重的政治黑幕后,是谁的手在操纵一切。百里羽大概也是急于看到结果,而采取了这样的雷霆手段。而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百里羽也并非不会犯错误。铁驾之车第一次征伐的成功给他们带来的,绝不仅是立威的机会,更没有为《十一宗税法》的推行铺平道路,反而,这次征伐暴露了帝党的弱点。仅有楚和明国两家诸侯响应了皇帝的勤王诏书,并且派兵支援,在大周立国约七百年的历史中是不曾有过的。世家党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诸侯们并不畏惧皇帝。让他们掏钱出来填补皇室的巨大亏空,他们就算冒着犯上的之名也要抵制。

    宗祠党和诸侯党虽然并非完全在一条船上,可是在对抗周清这件事上,他们找到了共同的利益和默契。果然,刘,吴二公的事情刚刚平息,没有派兵来勤王的诸侯们却纷纷派来了使节,使节们并非为了庆贺而来,却是来哭穷的。他们带着诸侯留存的账目,历数修文五十七年和周清即位的初期诸侯们对皇室的贡献,悲惨的自述说诸侯为了供奉皇室已经不堪其苦,如今实在没有钱再缴纳宗室特税了,如果皇帝真要强行推动这项税法,无异于逼迫诸侯们退位。强大的反对声浪来得如此猛烈,即使百里羽也没有料到,也让他更加确信了整个事件后面有一只巨大的黑手操纵着。周清无法应对这些哭诉的使节,选择了暂时休朝一个月,宫中的紧急会议却夜以继日地召开着。

    皇帝也并非没有留下镇守的人,可镇守的人只有一个——“兰台令”百里羽自己。这个优雅飘逸的年轻人奔赴世家大族们的府邸,微笑着求见诸位家主。还没有从震惊的消息中回过神来的家主们被迫接见这位皇室大臣的新秀,并且小心的应对这个看起来温润如水,实则悍勇如鹰的年轻人,共话对皇室的忠诚和隐忧。百里羽长袖善舞,穿梭在帝都政局之中,他成功的向宗祠党的重要人物都施加了压力,令他们看不透自己布下的迷阵,并且悄无声息的把压力施加在这些人的心口上。

    当时帝都已经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一再有流言说皇帝轻身犯险,太清宫无人坐镇,更有传闻北方的蛮族蠢蠢欲动,时当危难,帝朝大厦将倾,应当迅速迎回在外游历的青王主掌大局。 不过很快,这种说法就烟消云散了,青王最终也没有被召回。很大的可能是在衡量之后,宗祠党大臣们认为召回青王的风险太大了,帝都里还有百里羽这样一个危险的对手,宗祠党不知道他接下来还会怎么出牌。

    分析当时的局面,百里羽只不过是用了一招疑兵,他要以自己一个人拖住整个天启的局面,撑到周清得胜归来。

    百单一略王师阵容庞大而行动缓慢,极尽皇家的雍容。可松懈的外表下掩盖的是躁动的求战情绪,第一次临阵的金吾卫士兵渴望战场,以一次完整的胜利为他们的功业开篇。在苏瑾深的建议下,周清利用了这种心态,随着缓慢的行军,士兵的斗志一天天积累。当王师最终列阵于刘,吴二公的食邑下时,城中的“义勇”们面对的是整列整列欲脱牢笼的狮子。这种战略被后世称为“抑战”,又称“百单一略”,因为此略是兵家经典、大周朝八柱国素文纯所著之《百战韬略》中所未见,亦是后世兵家对苏瑾深推崇备至的原因。事情确实难以解决,诸侯们的困窘也是半真半假的,其中固然有伪装的成分,可按照《十一宗税法》这种税法,对诸侯而言无疑是敲骨吸髓式的,有些贫困的诸侯,例如僻处青州山区的韩国,国库里穷得没有三月之粮,自己还要在荒年的时候问其他诸侯借粮赈灾,就算周清把刀压在韩侯的脖子上,要他把在九原的宫室都拆了也很难凑出每年的宗税来。

    百里羽和他所效忠的周清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缘,江氏的支援无法持续太久,羽林天军的兵变随时可能复发。再退一步,整个周清集团就要覆灭,此时的百里羽再不为诛杀刘,吴二公的冒险决策所困扰,他现在需要使用极致的雷霆手段来荡平一切反对者。从后来的一些行动来看,百里羽这一次怀有极大的愤怒。货殖府长史叶城死了,账目被焚烧了,但是确实诸侯缴纳了赋税而皇室财库没有收到,皇室穷,诸侯也穷,那么谁悄悄的富了?被贪污的赋税在哪里?那么庞大的一笔金钱必然要有流动的方向,不会是囤积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等它蒙尘。

    结论只有一个,有人在吸取这个国家的国力用于私利,用于对抗周清的统治,而这些国力却是百里羽要用来北征蛮族,用来建立“九洲一统”的理想国家的基础。他必须挖出这个人来!

    
最新网址:www.mayiwsk.com